现在的欧债,其实已经在有序违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然而,我国的现实经济不可能形成这样的市场机制,因为扭曲的权力+市场体制严重扭曲了企业行为。这种没有约束甚至也没有章法的原则或规则改变,往往意味着大量民间经济的覆灭和民间财富的湮灭。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民储蓄长期负利率)在这里,民间经济实际上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谋求官方庇护(本质上是引进官方或官员参股,尤其是后者),以求分享一些经济资源利益。[⑧]吴市场是正确的,中国改革是停不来的,不进则退,没有中间道路。由于有官方背景(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权力的化身),国有企业的经营重点不是盈利,更不是通过技术创新去获取超额利润,而是争取更多地占有稀缺经济资源,最高境界是通过垄断经济资源去获取垄断高额利润[⑤]。易于采纳的二、三流技术已经造成严重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不可能继续推动我国经济上台阶,甚至也难以继续推动经济增长,继续通过引进人家的先进技术以提升经济质量的可能性完全不存在。结论是,我国的渐进式改革需要继续深化下去。
深化改革是唯一正确选择。只有极少数低素质冒险家,想一获利就跑路,才会去干这种被人不齿的营生。其次,《稳定与增长法》规定,联邦经济部长、各州经济部长和地方代表组成经济增长委员会。
艾哈德认为,物价稳定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没有稳定的物价,经济繁荣就不可能持续。尽管有波折,但就像德国总理默克尔说的,社会市场经济尽管经历了各种波折和误会,但市场经济在德国人心目当中,依然是个成功、可信赖的体制。德国联邦议院对政府的决定表示了支持。因此,德国政府严格执行低通胀政策,通货膨胀率低于其他欧美主要发达国家,据统计,2009年德国物价上涨指数仅为0.3%, 2010年为1.1%。
实际上会更多,2010年第一季度就有60000家企业的85万雇员使用了这项补贴。稳定的物价刺激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居民购买力,形成了生产带动消费、消费促进生产良性循环。
现在的欧债,其实已经在有序违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就是说,联邦德国的经济体制首先应该体现于承认个人选择的自由、企业经营的自由和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这三点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前提条件。为实现这一目标,联邦政府必须从2010年起每年从联邦预算中砍掉100亿欧元。因为这种顺周期的行为一方面可能加剧危机,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经济过热。
这一制度致力于实现下述目标:第一,通过建立自由的市场经济,并且采取相应保证措施以防止产生专政,国家计划化、经济管理已经由于工业卡特尔化而造成的私人垄断,目标是实现尽可能广泛的经济发展。到了这个时刻,艾哈德已经可以自豪地说:这种社会市场经济政策向全世界证明了,它的自由生产竞争、自由消费选择以及自由发展个性等基本原则保证比任何官方的控制或统制经济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而新自由主义的观点以秩序自由主义的弗赖堡学派最有影响力。在私人经济创造奇迹的国家应保持货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以及通过不同的国家措施保证市场的竞争和经济的稳定。
主要手段是,促进经济增长,即不断扩大社会财富,国家对收入与财富进行再分配。为此,2009年6月德国政府颁布的《新债务限额》法案规定:联邦政府要将其预算赤字限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0.35%以内,至迟必须于2016年达到这一目标。
如果政府干预的幅度过大,反过来会对经济造成伤害。2009年,德国劳动服务局共为短工补贴支付了50亿欧元,挽救30万个工作岗位,共有22%的企业使用了这项补贴。
第三,在经济衰退期间,通过降低收入税来增强消费者的购买力,在经济景气时期则要抑制需求,比如采取提高收入税的措施,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防止经济过热,同时能够积攒更多的收入来应对下次可能的经济危机。《稳定与增长法》20世纪50年代是艾哈德的时代,是联邦德国创造奇迹的年代,这是艾哈德本人的成功,也是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成功,同时也是联邦德国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些中小企业中,很多是我们常说的隐形冠军,它们的产品要么富有特色、质量过硬,要么拥有独一无二的先进技术。德国经济稳定增长,表明社会市场经济是成功的体制。为限制政府干预造成的负面影响,德国政府在经济稍有好转就及时制定退出策略。鉴于联邦德国公众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恐惧和美英法占领当局的关键态度,联邦在选择何种经济制度的问题上,已经不是要不要市场经济的问题,而是要什么样的市场经济的问题。
《稳定与增长法》强调经济增长,也考虑到对经济过热的预防措施,第六条第一款规定:为确保本法第一条的目标,当需求的扩大超过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时,联邦政府可以授权联邦财政部长在实施联邦财政计划的过程中要求某些财政支出的使用、(公共)建设项目的动工、设定后续财政年度负担等必须获得其批准。德国已成为抵挡欧债危机的中流砥柱。
同时为加强社会团结,如果由于竞争而产生较大收入差别,则通过累进税率缩小这一差别,而同时又不至于影响贯彻刺激生产的原则。随着信奉新自由主义的艾哈德被任命为英美占领区经济管理局主任,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成为了双占区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
也许,欧债危机会蔓延到联邦德国,但德国只是被动的受害者而已。2010年6月7日议会通过的一揽子节约措施,主要是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减少政府各部门的预算,从而达到节约的目的。
若欧元倒下,则欧洲将倒下。魔力四角的核心思想是适度和均衡,兼顾各方的需要,而非顾头不顾尾的发展。再次,在确保市场自由竞争的同时,联邦政府致力于规范金融市场秩序。而在经济景气时期则要抑制需求,比如采取提高收入税的措施。
各方的观点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思想主张:新自由主义方案和社会主义方案,它们在市场与计划之间分别代表了两种相对极端的观点。此外,德国政府为减轻企业负担,对企业雇佣短工给予补贴。
因此,二战结束后,对德国而言,关键是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制度。经过激烈交锋,以艾哈德和米勒-阿尔玛克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方案逐渐得到广泛认同,尤其是美国占领当局的认可。
为克服经济衰退,德国政府制订两套振兴经济方案,计划投入财政资金1200亿欧元。其结果是,美元急剧贬值、中国物价快速上涨、欧盟小国政府陷入债务危机。
1967年6月8日联邦议院通过《稳定与增长法》,同年6月13日公布并施行,其精髓是凯恩斯主义色彩的总体调节理念:首先在联邦层面上,国家不再扮演一个家庭好父亲的角色,即在经济困难时节约、在经济景气时出手大方。对此,联邦德国各派政治、社会力量之间,并未出现激烈的争议。其次,1957年艾哈德政府颁布《反对限制竞争法》(即《卡特尔法》),其任务是尽可能地保护有效竞争,排除阻碍市场自由竞争的一切因素,核心是保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和自由,防止企业或个人通过不合法的方式、手段来限制和妨碍市场竞争的公平性。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防止经济过热,同时能够积攒更多的收入来应对下次可能的经济危机。
但是,中小企业最害怕市场的垄断和无序的竞争。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所说的那样:欧洲已经到了二战结束以来最危险的时候。
《稳定与增长法》很快克服了联邦德国战后的第一次经济危机。2010年为此的计划支出为47亿欧元,预计保住的工作岗位为53万个。
在联邦德国成立后短短15年间,德国国民收入稳步提高,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楷模。社民党上台后,改变了基督教民主联盟纯粹的稳定路线,转而实行稳定与增长并重的政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